小儿直肠脱垂的概述
小儿直肠脱垂简介
直肠脱垂(rectalprolapse)指肛管、直肠外翻而脱垂于肛门外。也就是肛管直肠外翻而脱垂于肛门外一种病变。脱出物粉红色或鲜红色、呈环状、有皱襞、质柔软,一般不出血,轻者便后可以缩回,严重时需用手推压才能还纳。
小儿直肠脱垂基本知识
是否属于医保:什么是医保疾病?
发病部位:肠,肛门
传染性:无传染性
多发人群:儿童
并发疾病:暂无相关资料
小儿直肠脱垂诊疗知识
就诊科室:儿科,肛肠外科
治疗费用:市三甲医院约(1000-5000元)
治愈率:60%
治疗周期:10-30天
治疗方法:保守治疗、中医药物治疗、针灸治疗、手术治疗
相关检查:肛门指检,直肠指检,直肠镜,肛门视诊
相关手术:经直肠肌鞘结肠拖出术,直肠脱出根治手术
常用药品:补中益气丸(水丸),补中益气丸,补中益气丸
小儿直肠脱垂去医院必看
最佳就诊时间:暂无相关资料
就诊时长:暂无相关资料
复诊频率/诊疗周期:暂无相关资料
就诊前准备:暂无相关资料
小儿直肠脱垂的症状
小儿直肠脱垂有哪些症状?
向您详细介绍小儿直肠脱垂症状,尤其是小儿直肠脱垂的早期症状,小儿直肠脱垂有什么表现?得了小儿直肠脱垂会怎样?
小儿直肠脱垂症状
早期症状:小儿排便时有黏膜自肛门脱出,便后自动缩回
晚期症状:直肠全层脱出后很久未能复位,即可发生充血、水肿、溃疡、出血,以致复位困难。有时也可嵌顿,肠管呈紫黑色,局部肠管血运障碍
相关症状:血运障碍,肛门括约肌松弛
一、症状
初期,小儿排便时有黏膜自肛门脱出,便后自动缩回,反复发作后,每次便后均须用手托回,并常有小量黏液,如哭闹,咳嗽,用力时,肠即脱出,如直肠全层脱出后很久未能复位,即可发生充血,水肿,溃疡,出血,以致复位困难,有时也可嵌顿,肠管呈紫黑色,局部肠管血运障碍,即使再复位也容易发生直肠狭窄。
二、诊断
根据病史及外观即可诊断,便后能自行回缩的病例,嘱患儿于蹲位用力排便后观察,并行直肠指诊,常可发现肛门括约肌松弛,如直肠不完全脱垂,脱出之黏膜表面呈纵行沟纹,如直肠完全脱垂,黏膜表面呈环状皱襞。
小儿直肠脱垂的病因
小儿直肠脱垂是怎么回事?
向您详细介绍小儿直肠脱垂的病理病因,小儿直肠脱垂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。
小儿直肠脱垂病因
一、发病原因:
1、病理性因素:
这是在临床上为最多见的发病原因,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脱肛是一种并发症或继发性疾病。
(1)如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或吸收障碍:
营养不良,患有内痔、直肠息肉、肿瘤长期隆出肠壁、年老体质虚弱、腰骶神经损伤,易使骨盆肌肉群与肛门括约肌衰退、松弛无力,失去对肛管、直肠的承托作用,直肠粘膜下层组织疏松,粘膜层与肌层失去粘连固定作用,造成直肠粘膜向下滑脱移位。
2、发育不全因素:
骶骨发育尚未成熟的小儿或发育有缺陷的成年人,骶骨向前弯曲角度小,发育平直,直肠呈垂状走行,膀胱或子宫陷窝的位置较高,直肠后面失去了骶骨曲面的承托作用,增加腹内压时容易向下移位。
(1)骶骨弯曲度未形成:
婴幼儿骶骨弯曲度未形成骨盆向前倾斜不够,直肠呈垂直位,与肛管处于一条直线上,腹腔内向下的压力增加时,直肠无骶骨的支持,压力直接作用到肛管上,易于向下滑动。
(2)周围肌肉支持力弱:
肛提肌和骨盆底部肌肉的支持力较弱。
(3)黏膜松弛:
直肠黏膜附着在肌层上较松弛,黏膜易自肌层滑脱。
(4)腹压增加:
长
小儿直肠脱垂的预防
小儿直肠脱垂的鉴别
小儿直肠脱垂的治疗方法
小儿直肠脱垂怎样治疗?
向您详细介绍小儿直肠脱垂的治疗方法,治疗小儿直肠脱垂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。小儿直肠脱垂应该吃什么药。
小儿直肠脱垂诊疗知识
就诊科室:儿科,肛肠外科
治疗费用:市三甲医院约(1000-5000元)
治愈率:60%
治疗周期:10-30天
治疗方法:保守治疗、中医药物治疗、针灸治疗、手术治疗
小儿直肠脱垂一般治疗
小儿直肠脱垂辨证论治
- 小儿直肠脱垂一般治疗
一、治疗
1.保守治疗
如脱肛继发于腹泻、便秘、膀胱结石等,这些疾病治愈后,脱肛常可自愈。在治疗期间须全面改善小儿的生活习惯,提高营养,培养定时的大便习惯(排便时间不能太长)。脱肛患儿关键在避免蹲位排便,排便时尽量不使髋关节屈曲。小婴儿可取直着大腿姿式把屎把尿,大孩子可以坐高盆(或将盆置板凳上)排便,或采取侧卧或仰卧排便。这样可使直肠不易脱出,如此坚持1~2月可痊愈。排便后直肠脱出时,应即时用手法复位。复位后肠又立刻脱出或平时一直脱出在外者,则于复位后用纱布叠成厚垫压住肛门,然后用胶膏将两臀部拉紧粘牢。并嘱小儿卧床休息1~2周,坚持卧床排便,肛门直肠不再脱出后,再坚持半蹲排便,1~2月后多
小儿直肠脱垂的护理
小儿直肠脱垂的并发症
小儿直肠脱垂可能并发哪些疾病?
向您详细介绍小儿直肠脱垂有哪些并发病症,小儿直肠脱垂还会引起哪些疾病?
小儿直肠脱垂常见并发症
小儿直肠脱垂并发症
可发生以下并发症:
一、绞窄性直肠脱垂和嵌顿。
二、直肠狭窄:
指肛门、肛管和直肠由于先天缺陷或后天炎症、损伤等,造成肠径缩小,腔道变窄,粪便通过受阻,排出困难。患者多半有肛门疼痛、便形细窄、肛门分泌物流出等疾病。
1、按狭窄形态分类:
(1)环状狭窄:狭窄构成一圈,纵径长度小于2cm。
(2)管状狭窄:狭窄构成一圈,纵径长度大于2cm。
(3)部分狭窄:狭窄位置表浅,或仅累及肛管直肠的一部分,呈瓣状或半环状。
(4)全周狭窄:狭窄范围占据整个肛管或直肠。
2、按狭窄程度分类:
(1)轻度狭窄:排便不畅,大便变形,无明显肠梗阻症状,指诊可通过狭窄部。
(2)中度狭窄:排便困难,大便形细,有不完全肠梗阻症状,指诊难以通过狭窄部。
(3)重度狭窄:排便极其困难或假性失禁,便少而稀或粪水样便,肠梗阻症状明显,指诊无法通过狭窄部。